【等待的时候找了些哥舒翰的东西给大家先看看,这个人物在之后的书中也会出现多次,目前还没想好怎样定位。(一哥舒翰是一个典型的“富二代”,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可以用一个字概括--混。他是西域突骑施人,父亲哥舒道元官任唐朝的安西副都护。由于父亲官位高,家境富裕,所以哥舒翰就成天游手好闲,领着一帮纨绔子弟到处瞎混,除了喝酒就是赌博,几乎没干过一件正经事。40岁后,哥舒翰痛定思痛,毅然决定到边疆从军,“慨然发愤折节,仗剑之河西”。此时的哥舒翰恐怕连自己也不会想到,竟然一不留神就混成了帝国的封疆大吏。天宝八载六月,哥舒翰奉玄宗之命,集结六万大军,远征石堡城(今青海湟源县西南)。此城是唐军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塞,也是吐蕃进军河陇的必经门户。从高宗时代起到开元、天宝年间,这里就是唐朝和吐蕃的必争之地。双方曾在此反复争夺,数度易手。哥舒翰出兵后,苦战多日,最终以牺牲数万将士的代价,攻下了这座坚城。石堡城一战,使哥舒翰当之无愧地跻身名将的行列。二自从成功夺取石堡城后,哥舒翰就日益受到玄宗的赏识和器重。战后,已担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旋即被加封为特进、鸿胪员外卿,加摄御史大夫,赐绸缎千匹,田庄、豪宅各一所;天宝十一载,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;十二载,进封凉国公,实封食邑300户,并兼任河西节度使,不久又晋爵西平郡王;十三载,加拜太子太保,又加食邑300户。由于哥舒翰是“高干.子弟”出身,功成名就后,他的纨绔习气又暴露无遗,“好饮酒,颇恣声色”,结果很快身体就垮了。天宝十三载,哥舒翰突然中风,昏迷了好久才苏醒过来。此后他便回到长安,一边寻医问药,一边安心静养,虽然头上还挂着河西、陇右节度使的头衔,但实际上已经不再过问边务,而是“废疾于家”,在京师当起了寓公。当寓公的日子虽然有些闷,但至少逍遥自在。毫无疑问,如果没有安史之乱,哥舒翰必将躺在他那辉煌的功劳簿上,度过逍遥自在、荣华富贵的后半生。可是,仅仅一年后,安史之乱就爆发了。得知东都洛阳陷落、封常清败走陕郡的消息后,哥舒翰就感到情况不妙了。紧接着,潼关又传来令他更为震惊的消息-高仙芝和封常清擅自撤离陕郡,退守潼关,居然双双被玄宗砍掉了脑袋!高、封二人被杀数日后,玄宗就紧急传召哥舒翰入宫,命他顶替高仙芝的兵马副元帅之职,即刻进驻潼关,征讨安禄山。然而这时,李唐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一个致命危机。危机源于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相互猜忌。众所周知,安禄山起兵打的是讨伐杨国忠的旗号,而当时朝野上下也一致认为,就是因为杨国忠恃宠擅权、跋扈专断,逼得安禄山狗急跳墙,才导致了这场空前的大祸乱,所以很多人都对杨国忠咬牙切齿,必欲诛之而后快。哥舒翰麾下有一个部将叫王思礼,就屡劝哥舒翰上表朝廷,要求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。可哥舒翰始终没有答应,因为他很清楚,现在杀杨国忠除了泄愤之外,没有任何实际意义,更何况大敌当前,自己人更不能搞窝里斗。王思礼以为哥舒翰怕事,就自告奋勇,说他愿意带领30名骑兵入京,秘密绑架杨国忠,然后将他抓到潼关杀了。哥舒翰狠狠瞪了王思礼一眼,没好气地说:“你这么干,造反的就是我哥舒翰,不是安禄山了!”然而,让哥舒翰没有想到的是,他这边处处以大局为重,尽量摒弃个人好恶,可杨国忠那边却早就对他起了猜忌之心。三自从玄宗把18万兵马交到哥舒翰手中后,杨国忠的心就悬起来了。在他看来,关外的安禄山对他固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,可此刻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又何尝不是呢?现在满大街的人都在叫嚣要杀他杨国忠,哥舒翰会不会趁此机会反戈一击,拿他杨国忠的人头去收买天下人心呢?杨国忠上奏玄宗,说:“如今潼关大军虽然兵力强盛,可万一失利,京师就危险了。臣请求从皇宫下属各部门人员中挑选出3000精壮士兵,加以训练,以备不测。”玄宗当即照准,并命剑南道(当时剑南节度使仍由杨国忠遥领)将领李福德统御这支后备队。随后,杨国忠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人,命亲信将领杜乾运率领,进驻灞上(今西安东灞河河畔),名义上是防备叛军,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。哥舒翰不是傻瓜,当然不会任由杨国忠摆布。杜乾运刚进驻灞上没几天,哥舒翰就上奏玄宗,要求将杜乾运的这支部队划归潼关统一指挥。玄宗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哥舒翰和杨国忠在暗中角力,当即表示同意。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一,哥舒翰借故把杜乾运召到潼关,然后随便栽个罪名就把他杀了。消息传回长安,杨国忠大惊失色。他万万没料到,哥舒翰竟然会如此胆大妄为、心狠手辣!至此,杨国忠和哥舒翰已经从相互猜忌、相互戒备,发展到了你死我活、不共戴天的地步。这两个李唐朝廷的股肱重臣,一个大权独揽,一个重兵在握,可他们并没有把矛头共同指向潼关外面的敌人,而是掉转方向,彼此指向了对方。就在杜乾运被哥舒翰诱杀的事,同时把火拔归仁抓了起来,对他说:“你卖主求荣,不忠不义,该杀!”然后就把他一刀砍了。可是,哥舒翰企图以尺寸之书招降各方唐军的想法,实在是一种痴心妄想。他的招降信很快就一一发出去了,然后收回来的,却是如出一辙的鄙视和义愤填膺的痛斥。哥舒翰从各方唐将洋洋洒洒的回信中,只读出了一句话-哥舒翰,你为什么不去死?是啊,我为什么不去死?死是何等容易,活着又是如此艰难,我为什么不去死?然而,强烈的求生本能最终还是战胜了的自尊和愧疚,使哥舒翰仍然选择了卑贱屈辱的苟活,而不是轰轰烈烈的死去。哥舒翰前半生活得像一个阿混,后半生活得像一个英雄,可最后一步,他却让残酷的命运把自己变成了一只蝼蚁。不,是他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只蝼蚁。可是,变成一只蝼蚁就能苟活于世吗?当哥舒翰向各方唐将发出的招降信全都无效的时候,当事实证明他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时候,安禄山还会用高官厚禄养着他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安禄山随后就把他软禁了。又过了几天,安禄山觉得留着这个家伙实在没用,就把他一刀咔嚓了。哥舒翰就这么死了,死得窝窝囊囊、一文不值,还在身后留下了变节投敌、苟且偷生的千古骂名。相比于含冤而死的高仙芝和封常清,哥舒翰的结局显然更为不堪。高、封二人至少赢得了后人的同情,可哥舒翰却只能招来世人的鄙夷和唾骂。然而,哥舒翰最后落到这种下场,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吗?是什么力量把他一步一步逼进了这个历史的死角?又是谁,一手造成了高仙芝、封常清和哥舒翰这三位名将的人生悲剧?如果说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是在为帝国的不幸买单,那么哥舒翰之死则是在替李隆基和杨国忠背黑锅。哥舒翰的变节投敌使他变成了朝野上下的众矢之的,这至少在客观上掩盖了玄宗决策错误的事实,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李隆基和杨国忠在“潼关失守”这件事上应负的历史责任。不过,老天爷毕竟是公平的。不管你是谁,只要做错了事,迟早总要让你受到惩罚。别人也许可以暂时替你买单,暂时替你背黑锅,但是你自己种下的苦果,最终还是要由你自己品尝的。李隆基和杨国忠等人后来仓皇抛弃长安,逃往巴蜀,这一切都在马嵬驿有了一个了结。出来混,迟早是要还的。